離亂后的悲哀——讀李清照《永遇樂》
在中國古代文學(xué)史上,李清照是一位特殊的人才。如果講武則天是中國少有的稱帝的女性,那么李清照在詞中的地位也是罕有的大家。她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中婦人,而是關(guān)心時事政治、抱負遠大的社會人士。從精神氣質(zhì)上講,她是沒有科舉做官的士人。試著看她的詩歌便知道一二。
在靖康之變前,她面對發(fā)生在親人間的政治斗爭,憂心不已,有“炙手可熱心可寒,何況人間父子情”。在靖康之變后,對于金朝扶持的偽齊政權(quán),不屑一顧,怒作《詠史》,“兩漢本繼紹,新室如贅疣。所以嵇中散,至死薄殷周。”意思是兩漢是相互承繼的正統(tǒng)王朝,新莽政權(quán)不過像累贅肉瘤罷了。(即新成立的南宋政權(quán)是天命所歸的正統(tǒng),北方的偽齊政權(quán)是不合法的傀儡朝廷。)所以嵇康面對司馬氏取代曹魏政權(quán)的篡位之舉一樣不認同。其忠君愛國之情背后是士大夫的家國情懷。面對倉皇南逃的南宋朝廷,她也恨鐵不成鋼,憤憤然,道“生當作人杰,死亦為鬼雄。至今思項羽,不肯過江東”。她更是一位不畏強權(quán)、仗義執(zhí)言的勇士。
她年輕時也是官宦人家的太太,同丈夫趙明誠一起游汴京城,逛大相國寺,搜集鑒賞金石文物,吟詩作詞悠游度日。同所有那個時代的人一樣,她也卷入了靖康之變的災(zāi)難中。在戰(zhàn)爭中,丈夫去世,家財散盡,親族零落,勉強依靠僅存的親友活在南方。就像中唐經(jīng)歷過安史之亂的劉長卿所寫的一樣,“白首相逢征戰(zhàn)后,青春已過亂離中”。對于李清照而言,隨著青春一去不復(fù)來的不僅僅是年華,更是一個太平安穩(wěn)的時代。
永遇樂
落日熔金,暮云合璧,人在何處。染柳煙濃,吹梅笛怨,春意知幾許。元宵佳節(jié),融和天氣,次第豈無風(fēng)雨。來相召、香車寶馬,謝他酒朋詩侶。
中州盛日,閨門多暇,記得偏重三五。鋪翠冠兒,捻金雪柳,簇帶爭濟楚。如今憔悴,風(fēng)鬟霜鬢,怕見夜間出去。不如向、簾兒底下,聽人笑語。
詞的上半篇指的是在南方的元宵節(jié)。那時有一個燦爛的夕陽,落日如金塊熔煉時一樣輝煌,晚霞千姿百態(tài),但“人在何處”?煙柳與炊煙相映成趣,梅花落的曲子響了又響,春意濃濃。元宵節(jié)前后,天氣溫暖,但是也難料倒春寒。決意辭卻友人香車寶馬,自己一個人呆在,一個人過節(jié)。
詞的下半篇說的是年輕在汴京過的元宵節(jié)。那是國泰民安,她還年輕,生活閑適。要特意穿著華服,戴好首飾,一身光彩在集市中走過?,F(xiàn)在是個老婆子,人老珠黃,大不如前,無心打扮,就怕在今晚出去惹人笑話,不如就在房子里呆著,聽簾子外人家的歡聲笑語聊以慰藉。
其實詞作講的是不同時期、不同年齡段的同一節(jié)日。物是人非之情,實在是古往今來人人有之。歐陽修寫元宵節(jié)也有“不見去年人,淚濕春衫袖”。緣分本就從無而來,也必有從有到無的時候。追憶往事,往往觸動我們的,不是顯眼的成就或失敗,而是“當時只道是尋?!薄T绞钱敃r尋常,越是今日再無。今朝有酒今朝醉,合理之處就在于人世間恒久的無常,所以要抓住寶貴易逝之物。對于李清照而言,無常則更加殘酷。她在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城市生活過,她的國家是天朝上國,而誰料有一朝京城失守,流落他鄉(xiāng)。整個曾經(jīng)堅不可摧、賴以生存的世界崩潰了,周遭熟悉的一切化為烏有,不是“不見去年人”可以比擬的。追憶往昔,有太多的嘆息痛恨放不下,有太多的闔家歡樂忘不了。(朱澤明)